欢迎访问宁夏人民防空办公室网站! 今天是 登录个人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政务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政策解读

《关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的意见》解读

解读方式 文字方式 生成日期 2017-09-30
来源 人民防空办公室 解读单位 人民防空办公室

2016年3月25日,《关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的意见》在习近平主持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审议通过,自2016年3月25日起实施。是为了促进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着眼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明确了新形势下军民融合发展的总体思路、重点任务、政策措施,是统筹推进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纲领性文件。

中共中央政治局2017年1月22日召开会议。会议决定,设立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由习近平任主任。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是中央层面军民融合发展重大问题的决策和议事协调机构,统一领导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向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负责。

二战后,世界许多国家将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并采取以经济竞争和科技竞争为主,军事力量竞争为辅的战略,促进了军民共用技术的巨大发展,形成了各自的发展模式。美国二战后,美国政府强调军转民,实行军工科研资料解密,鼓励将国防科技成果和人才转入民用企业。在军工科研所中成立研究与技术应用办公室,帮助军工科研所将国防科技成果转向私营企业。美国电子工业的发展就得益于大批军事科研成果的解密。这一时期,美国坚持“以军带民”,强调国防与国民经济共同发展。1994年,要求国防科技工业与民用科技工业相结合,形成一个统一的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军民融合作为一项国策被正式确立后,美国对军工企业等部门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促进了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军用技术与民用技术的融合。“以军带民,以民促军”政策的实施,将美国国防与国家经济带入跨越式发展阶段。日本二战后,日本军力发展受到种种限制。为恢复战后经济,日本政府强调国家经济依靠民用部,强调军用技术和民用技术之间没有区别,采取大力发展民间军事工业、成立军民一体化公司、公司内优先发展民用技术、以民用带动军用等一系列有效措施,促进军民两用技术和产业的发展,推进军民一体化进程。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根据不同历史时期国家安全和发展实际,不断探索开拓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之路,取得了巨大成就,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防实力显著增强。但也要看到,我国军民融合发展刚进入由初步融合向深度融合的过渡阶段,推动军民融合发展还存在思想观念跟不上、顶层统筹和统管体制缺乏、政策法规和运行机制滞后、有共识难落实等突出问题,军民融合整体效益与巨大潜力亟待挖掘和进一步发挥。要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站在发展战略全局高度,全面深化各领域改革,进一步把国防和军队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把经济布局调整同国防布局完善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提高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水平。

一、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发展和安全兼顾、富国和强军统一,深化改革,统筹谋划,协同推进,健全体制机制,完善政策法规,创新发展模式,提升融合水平,促进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平衡发展、兼容发展。

二、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使经济建设为国防建设提供更加雄厚的物质基础,国防建设为经济建设提供更加坚强的安全保障。到2020年,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更加成熟定型,政策法规体系进一步完善,重点领域融合取得重大进展,先进技术、产业产品、基础设施等军民共用协调性进一步增强,基本形成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的基础领域资源共享体系、中国特色先进国防科技工业体系、军民科技协同创新体系、军事人才培养体系、军队保障社会化体系、国防动员体系。

三、“十三五”军民深度融合的前景:未来军民融合将呈现四大趋势,以军民融合推进颠覆性技术创新,将对国防科技工业高新技术发展产生牵引作用;在军工经济、民用效应、产业化和规模化、释放国防科技储能等方面,军转民将形成新的生长点;民参军将在一系列政策制度的推动下,逐步进入大发展时期;国防科技工业将进入全面改革时期。预计到“十三五”末,通过大力发展军工高技术产业,军工高技术产业产值比例有望大幅提高,军工集团产业结构得到整体优化。有关部门还将继续推动军工开放,进一步简化军工准入政策,重点建立军民供需信息对接机制,实现军工服务技术资源整体开放。

专业而神秘的军工行业,从没有像今天这样引发资本市场投资者关注。全国两会期间,军民融合再获高层力挺,让投资者对这一国家战略充满遐想。2017 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促进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平衡、兼容发展,深化国防科技工业体制改革,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实际上,早在 2015 年 3 月 12 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上,就第一次明确提出把“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2016 年 3 月 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关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的意见》。今年 1 月 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决定设立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从这一系列部署来看,2017 年有望成为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落地元年,我国军工产业的改革进程将从前几年的小步缓行,转向大踏步迈进。我们知道,军民融合主要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军转民”,就是军事技术在民间的使用;二是“民参军”,即民间主体参与军工市场,同时也包含民间资本进入国防科技工业投资建设领域,民间企业有序参与军工企业的改组改制。有关专家指出,军民融合发展是国防科技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代表着科技创新与现代产业的发展方向,是建设先进国防科技工业的物质与技术基础。大力发展军民融合产业,有利于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巨大的带动作用。因此,可以说,军民融合是富国、强军、利民的大战略,势必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国防大学国防经济研究中心新近发布的《中国军民融合发展报告 2016》显示,我国“民参军”已呈井喷之势。截至 2015 年底,获得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的民间单位约占总数的三分之二。《报告》还显示,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确立的 100 个大项目中,与军民融合相关的占 40%左右。这标志着我国军民融合正由初步融合向深度融合推进。可以预料,军民深度融合的一揽子政策将接踵而至,从而触发军工行业整体改革的马太效应。据悉,顶层设计方面,全面推进国防工业军民融合指导意见、军民融合“十三五”规划已经制订出台。此外,有关部门还在论证设立军民融合产业基金,加快培育若干“民参军”骨干企业。军工科研院所分类改革的部分方案也已成稿并报审,即将进入发布程序阶段。而随着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推进,军工企业混改也将成为国企混改的重要突破口。具体到细分行业层面,有专家指出,军民深度融合有望在三大领域率先取得重大突破。一是“军转民”,北斗卫星的商业化运作,其市场规模巨大,应用前景广阔。二是“民参军”,民用大飞机的研制将加速,除商业化用途外,民用大飞机为军用特种机的研制奠定基础。三是军民协同,我国造船业规模巨大,规模效应降低了军舰的建造成本,军民协同的推进也可以改善民营造船业当前面临的不利境况。中央已定调,大幕已拉开。军民深度融合的前景值得期待!2017年4月1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通知,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中船重工党组在4月5日召开党组扩大会议,党组书记、董事长胡问鸣强调,要着眼大格局、融入大战略,加快与雄安新区建设对接,积极投身国家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成为从北京迁离业务的第一家央企。胡问鸣高调表示,要准确领会、坚决贯彻中央建设雄安新区的决策部署,争当中央企业投身雄安新区建设的排头兵和先行者,以实际行动带头落实中央建设雄安新区的重大决定。中船重工同时决定,推进军民融合、混合所有、与某私营军工企业共同出资设立中船重工智能船艇飞机有限公司,并将产业落户河北海洋装备科技产业园。

军民融合发展要主动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军地联合组织实施一批具有战略性、基础性、公益性的重大工程,着力推出一批军民融合重大项目和举措,打造一批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形成可推广、可复制、可持续的新路径新模式,促进国防经济和地方经济深度融合。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